|

2024年山东省翻译协会年会暨AI时代的翻译研究、教育与服务研讨会举办

12月13日—15日,2024年山东省翻译协会年会暨AI时代的翻译研究、教育与服务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山东省翻译协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智慧译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会议围绕AI时代的翻译研究、教育与服务主题,从不同角度解析该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与会者提供一个经验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和机会。

开幕式

山东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万光侠、山东省翻译协会会长王俊菊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原会长罗选民教授分别致辞。

山东师范大学副书记万光侠首先致辞。他对所有与会嘉宾、教师和学生表示热烈欢迎,对他们长期以来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悠久办学历史和今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别强调了翻译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外国语学院在培育高水平翻译专业人才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王俊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面对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AI时代的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长足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翻译的生产方式、教学方法和服务模式。AI技术为翻译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翻译领域应该在理解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AI在翻译行业教育和服务中的应用,推动整个行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罗选民教授在致辞中说,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经历高速迭代式的发展,“小”大语言模型、翻译智能体、学科知识库逐步兴起,行业+AI的发展趋势明显。我们既要重视技术和相关理念的发展,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次会议顺应数智时代潮流,把握翻译学科发展脉络,在现有基础上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对翻译研究、翻译和服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王卓主持,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特邀嘉宾、翻译学界、业界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特别关心和大力支持我们学院发展的学校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旨发言

在12月14日上午的专家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李长栓指出,AI应对原文瑕疵的能力仍然不足,翻译教学可以有意选用甚至编写不完美的原文,暴露机器翻译的弱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在人工翻译日益被AI翻译取代的背景下,为人类发挥作用保留一席之地。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东升指出,国家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类型,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目前的研究目标是国家翻译领域AI何时可以使用、AI何时不可以使用、译后编辑队伍如何培养以及译后编辑有哪些规则。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东升指出,国家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类型,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目前的研究目标是国家翻译领域AI何时可以使用、AI何时不可以使用、译后编辑队伍如何培养以及译后编辑有哪些规则。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东升指出,国家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类型,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目前的研究目标是国家翻译领域AI何时可以使用、AI何时不可以使用、译后编辑队伍如何培养以及译后编辑有哪些规则。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是翻译朝着高端发的时代,更需要精准高端的翻译,排斥机器翻译不可取,但以为机器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翻译也是错误的。高端翻译首先来源于大学的翻译教育,翻译行业期待大学翻译教育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翻译企事业单位也需要给高校更多的支持。

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常务理事、山东省译协翻译技术委员会主任徐彬以“AI赋能科学著作翻译”为题,提出科学著作的文本具有科学知识深厚、逻辑性强等特点,文本难度一般较高,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借助AI技术,可以协助译者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拆解复杂文本,解决翻译中的难题,提高翻译的效率。同时,他以科学及科普著作翻译的案例入手,描述AI时代科学著作翻译的新生态。

下午会议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华树发表演讲并提出,当今翻译技术与实践模式正在经历深到变革。从传统机器译后编辑(MTPE)到入工智能辅助翻译实践(AIPE),技术的演进不仅改变了翻译生产流程,而且推动了翻译人员能力结构的重塑。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翻译实践将呈现出更加智能化与协作化的特征,推动新时代翻译专业教育创新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笔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韩林涛围绕如何将大语言模型技术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相结合,构建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翻译技术课程展开阐释。他通过案例分享了如何对现有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圆桌会议

本届大会设有圆桌论坛环节,以语言服务校企合作及专业建设为主题,采用自由交流、对谈的形式,进行研讨,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前沿企业紧密结合,打造未来的翻译交流中心——“翻译会客厅”,旨在为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界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论坛嘉宾有齐鲁工业大学基辅学院陈国兴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夏云教授、双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勇、济南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毛雪菲等14人。

山东省第八届英语翻译翻译大赛颁奖典礼

12月15日会议伊始,大会进行了山东省第八届英语翻译翻译大赛颁奖仪式,表彰了在翻译竞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刘胜龙同学和黄颖慧同学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随后,大会颁发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孙继成老师作为优秀教师代表登台发言,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学生的鼓励与殷切期待。

特邀报告

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MTI教育中心主任卞建华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教学与研究:挑战、机遇、路径”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育与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阐释了翻译教学研究的“三目标、四原则”模式,并分享了青岛大学翻译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培养路径。

山东智慧译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EO,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江心波分享了“技术赋能下的语言服务企业变革与语言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大语言模型技术给语言服务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变革,分析了在该技术影响下翻译行业的现状以及语言服务行业的应对策略,为语言服务企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MTI中心主任郑春光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但也面临着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挑战。他建议要采取一系列实践策略,包括建立多语种中医知识库、开发智能化中医教育平台和利用 AI 技术提供个性化健康咨询,以增强中医在全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甲骨易(北京)语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总经理、资深翻译魏天兵分享了人工智能下语言服务企业的生产变革,讨论了工作模式的发展,对新一代语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秋荣基于可复制的案例,讨论了语料库翻译研究尤其是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中使用该技术的潜力、适用性及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她指出,AI时代,我们拥抱翻译技术的同时,需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加强跨学科合作,探究技术突破的关键点,从而构建更科学的人机协作方式。

闭幕式

闭幕式由王卓院长代表山东省翻译协会做大会总结发言。她总结说,本次会议几乎所有主旨报告和分论坛发言,都紧紧围绕着AI赋能翻译展开,从各个维度对该领域进行了深入思考。她认为AI时代的翻译教育应该在科技与人文之间,人文素养和技术能力之间,外语胜任力和科技胜任力之间达到平衡。MTI学生应该成为精通中外语言、洞悉中外文化、微察中外话语、善于独立思考、充满想象力、熟练驾驭各种技术手段的六边形人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zMaOBI86fDhmZSzHj1T3w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